華晨走上重整之路在所難免 做強做大自主品牌方有一線生機
11月15日,華晨集團披露公告稱其被債權人提起重整申請,這一消息可謂重磅,但并不出人意料,畢竟近年來華晨集團的市場表現著實差強人意,走上重整之路也是在所難免。
今年4月份以來,有關華晨集團即將爆發債務風險、發生債務違約的消息不斷。據稱,華晨集團發行的債券價格不斷下跌,已成立債委會,協調相關方不要抽貸、斷貸等。
10月23日,華晨集團到期債券未按期兌付,該筆債券本金10億元、利息5300萬元。11月4日,華晨集團稱自己雖多方努力籌集資金,但由于資金困難,僅能兌付債券利息部分。另據有關人士稱,雖然遼寧省政府也協調各方包括省屬企業給予支持,但仍然不能徹底解決華晨集團債務風險。
對于深陷債務危機的華晨集團來說,進入重整程序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也是有效路徑。當然,在華晨之前,也有其他汽車企業進行了重整,如果華晨集團能夠順利進入重整程序,或可恢復公司正常經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據了解,華晨集團的重整程序以挽救債務人企業、保留債務人法人主體資格和恢復債務人持續盈利能力為目標。重整中,華晨集團將在法院的主導下與債權人進行債務重組。
華晨集團之所以會走上重整之路,這與其長期以來過于依靠合資企業華晨寶馬支撐,自主品牌處于嚴重虧損狀態有關,導致其自我造血能力羸弱,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過于依賴華晨寶馬
提及華晨,我們最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華晨寶馬,畢竟這家合資企業在國內車企中擁有極高的競爭力,市場表現也是穩居豪華品牌第一陣營,對于華晨集團來說,華晨寶馬就是一個利潤奶牛。
然而即便華晨寶馬再強,終歸還是合資車企,華晨集團對之過于依賴的話,在財務和經營上都會面臨一定的風險,只有把自主品牌做強做大才能提升華晨集團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挺直腰桿”。
就在2018年,華晨集團成為第一家放開合資股比的汽車企業,將其持有的華晨寶馬25%的股權轉讓給寶馬,此舉雖然對遼寧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但也直接導致華晨集團所屬的香港上市公司華晨中國股價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這也明顯影響到金融機構對華晨集團盈利能力的預期,降低了融資信用,加大了融資難度。以上或許是導致華晨集團發生債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這便是華晨集團過于依賴華晨寶馬的結果,放開合資股比后,整個集團的盈利能力會大幅下降,同時也降低了金融市場對華晨集團的信心,導致其身處較為被動的境地。
雖說華晨集團旗下還有一家合資車企華晨雷諾金杯,但該企業尚未形成規模,短時間內難以對華晨集團的整體表現形成有效拉動,所以說,華晨集團如果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是要在如何提升自主品牌的競爭力方面多做功課。
自主品牌已然掉隊
總體而言,華晨集團目前面臨的債務風險,究其原因有今年新冠疫情爆發、汽車行業市場整體下行等因素影響,更重要的則是與企業長期以來對外投資分散、產品研發底蘊薄弱、自身經營管理不善有關。
據悉,華晨集團旗下多個自主品牌近幾年陸續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自主品牌僅有中華V3、V7兩款產品生產,但銷量低迷。
我們就拿華晨中華來說,其實該品牌此前也曾創造過輝煌,尤其是在東北區域華晨中華旗下的車型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然而在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車企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華晨中華卻掉隊了。
由于產品研發底蘊薄弱,華晨中華的產品競爭力很難與優勢自主品牌相比,缺少核心技術,加之在面向未來的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缺乏建樹,讓華晨中華逐漸被邊緣化。
從目前國內幾大汽車集團的發展歷程來看,做強做大自主品牌無疑是參與車市新一輪競爭的必由之路,而這也能提升其抵御外界因素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希望華晨集團在完成重整之后能夠重新出發,并將提升旗下自主品牌競爭力作為首要任務,爭取早日重回主流車企陣營。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